当前位置:乐求学 >

好好学习 >毕业论文 >

探析实用主义价值观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探析实用主义价值观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探析实用主义价值观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摘要:是全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加工基地,全世界三分之一的服装来自于中国制造。我国服装产业在国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服装外贸出口多年来一直是我国第一大出口行业。然而服装高等的并不长,仅仅二十多年。二十多年的服装教育中陈旧的实践教学体系已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新型商业及产业运行机制。怎样构架新型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服装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本文以服装产业的变化为根据,以培养学历教育与职技能培养相结合的新型培养模式为切入点,研究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架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服装设计;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我国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发展历程 
  我国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国纺织业发展迅速,带动了染织行业发展,随着人才需求的激增,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极具盛名的老牌院校中央工艺美院率先成立了染织专业,1985年中央工艺美院第一个服装设计班开课。培养的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仍然是工厂的技术科,但是,中国高校的服装人才培养就此开始。培养方式与课程设置模仿日本,学制通常为2--3年,以专科及中等职业教育、短期职工技能培训为主。这一时期的服装设计专业以染织及工艺为主导,真正的服装设计课程及实践教学体系还未完善。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服装设计专业形成与完善时期。改革开放以后,大力发展轻,轻工业部成立了属下的八所轻工业学院,都设置了服装设计专业,再加上老牌八大美术院校都开设了服装专业,服装专业教育开始踏上蓬勃发展之旅。虽然仍服装专业在设计教育的框架下,但已逐步实现了专门化教育。该时期在服装设计专业发张过程中,由于人才的需求及行业的市场细化,又派发出两个新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表演(模特类),形成了较完善的学科体系。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到至今,随着服装产业的大力发展和国内服装品牌的国际化,中国正在从服装加工制造大国向“中国创造”转变。这一时期中国的服装出现了一些国际知名大品牌,部分国际品牌在国内成立研发设计中心,对服装专业人才需求大增,也促使服装专业教育迎合其发展。90年代末期,艺术类大肆扩招,一时形成艺术教育“白热化”,该时期除八大美院及轻工业部下属的几所轻工院校开设服装专业外,各种理工大学等综合类院校以及职业技术院校、民办高校、高职高专也都开设了服装专业,服装专业由原来的零星办学到遍地开花。服装专业教学体系也日趋完善。 
  (二)当前服装设计专业教育整体情况 
  1、专业设置情况。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近200所高校设立了服装设计本科专业。2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设立了服装设计专业硕士点。服装设计本科专业大部分开设的学制为四年制。目前服装专业按照学科起源背景大致可以分为3个专业方向:一是服装艺术设计类,约占50%;二是服装设计与工程类,约占40%;三是服装设计与表演(服装模特)类,约占10%。 
  学科分类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四个区域,一是长江三角洲流域,如上海、武汉、杭州等地域;二是珠江三角洲流域,如广州、深圳等区域;三是东北部区域,如北京、山东、东三省等;四是中原地区,如西安、郑州、重庆等区域。 
  2、专业教育存在问题。就我国服装专业教育整体情况看,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人才培养模式与职业需求相脱节,毕业生知识结构无论从专业基础的广度,还是从专门化部分的深度都与职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服装专业学生有50%转行,而与此同时,服装却在呼吁人才严重匮乏。学生设计得不到发挥,作品难以转换为产品;企业抱怨大学生理论和市场脱节,双方把矛盾源头都指向学校,认为学校没有培养出它们所需要的人才;(2)教学手段单调、落后,对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考虑不足。专业教育重艺术,轻技术,重纸面效果,忽视服装的内涵本质等。由于许多院校初期的服装教学是由搞绘画艺术或染织工艺的美术教师担任,学生所接受的训练多是美术基本功和服装画的描绘技法,没有更多意识到服装设计所涵盖的艺术与技术的内在联系,造成了学生只会画,不会裁,也不会做(特别是对有变化的结构),无法使设计意图得到完整体现;(3)服装专业教育规划不合理。规划专业教育对形势变化不能做出正确判断和积极回应,尚缺乏必要的反馈机制,这使得教育不但不能超前,反而滞后于规划实践。服装设计师和版型设计师都是服装企业的支柱人才,直接影响到服装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4)办学特色不显著。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m.leqiuxue.com/bylwwx/rgopr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