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乐求学 >

好好学习 >毕业论文 >

中医辨证以活血化瘀药救治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中医辨证以活血化瘀药救治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中医辨证以活血化瘀药救治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脑出血属中医学的中风病范畴。中医学有“瘀血不祛新血不生”之说和“活血止血”之法则。脑出血还选用活血化瘀之中药,近年来在中医药急诊探索中,以继承和创新的思维方法,并取得临床实践证明:活血化瘀药用于脑出血急性期治疗取得确切的效果。研究证明:这是因为活血化瘀药具有抗脑内血肿、脑水肿、脑组织变性坏死及其它作用。出血必成瘀血,必须祛瘀止血,瘀血除、出血止,病得救治,以突出中医特色。解除脑损伤部位血管痉挛状态,提高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增强损伤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促进元明之府、神经功能恢复,缩小病灶范围,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止血与解溶过程,使高凝状态上升。改善出血灶局部的微循环,增强吞噬细胞的作用。促进颅内血肿的吸收,降低血压改善脑损伤部位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渗出,降低脑组织含水量,使颅内压下降,调节血液流变学指标,控制和防止中风病程中血液高黏滞综合征的发生,通过对机体微循量元素的调节(活血化瘀中药多富含铜、锌、锰等多种微量元素),控制或消除中风病的危险因素,从而改善了颅内应激状态,使中风症状缓解。
        经过历代医学家的不懈努力探索,中医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不断加深,1997年出版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首次定义的出席性中风的新概念,出血性中风是指:“风阳上窜、痰火内扰、气血逆乱,或因头颅受伤、内生脑瘤,致脑络破损、血溢于脑,以突然昏仆、头痛、失语、偏瘫”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本书指出:本病病位在脑,与心、肝、肾密切相关。
认为脑出血患者既有气阴虚、痰瘀盛的病理体质,又有情志、劳倦的诱发因素,瘀血阻滞是其发病机制,痰、火、瘀、水胶结是其病理特点。多因平素脏腑亏虚,阴阳气血失调,在诱因的作用下,突然出现风气内动,气血逆乱,络脉溢破,血溢于脉外,脑髓受伤,瘀血、痰浊、水饮积聚,致脑脉闭塞,元神被闲,窍机闭塞,五脏失统,六腑闭气,肢体失和,其中瘀血是脑出血的主要病机。
        通过研究认为,脑内小血管出血后通过自身调节,一般在20-30分钟内出血就会停止,出血半小时形成血肿。另据实验证实,在脑出血发病后6小时进行的脑血管造影中,未观察到造影剂从破裂的血管外溢。用同位素标记的红细胞注入脑出血患者的`静脉,在其颅内血肿内未能发现放射性标记的红细胞。近年来血液流变学研究表明,脑出血急性期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存在着血液浓、黏、凝、聚等病理改变。为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脑出血提供了客观依据。临床上,急性脑出血患者常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舌质紫、脉细涩等血瘀征象。 早期使用活血化瘀中药,可加速瘀血吸收,通畅脉络,缩短病程。我院近三年来用活血化瘀为主中药治疗脑出血315例,存活率达90%以上,而西药对照治疗组存活率仅为35.1%。这也说明,脑出血运用活血化瘀药不仅可行,而且行之有效。治疗急性脑出血,临床开发研究活血化瘀疗法,适时运用活血化瘀中药,能更大程度地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为中医药治疗急性脑出血提供了新的思路,也是中医理论的一次探索,其作用与地位不可忽视。但临床应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不要忽视辨证。运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脑出血时,要结合辨证论治的原则,进行整体考虑,全面分析。即用活血化瘀中药祛瘀血之标,综合患者体质因素进行辨证论治出血之本,方能凑效明显。二是掌握用药时机。一般认为,脑出血一周后神经元缺血性改变多为不可逆性,故应及早疏通微循环,以保护神经元。据研究,早期脑出血血肿扩大一般发生在24小时以内。出于安全考虑,在发病24小时后使用活血化瘀药为宜。使用活血化瘀药治疗脑出血时,关键是迅速查清患者凝血机制有无异常,一旦查清凝血机制正常,即可运用活血化瘀药。如异常,则在运用活血化瘀药基础上加入补气固摄之药。三是注意药物选择。临床应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灵活选用一些具有化瘀与止血双重作用的活血化瘀类中药,如三七、大黄、蒲黄、茜草、金边蟅虫、血结、水蛭等。四是不可长期滥用。活血化瘀之品性多温燥,有耗阴动血之弊,且脑出血病人多为素体肝肾阴亏之老年人,药用时应依据病情适时调整,切勿一味攻伐。长期使用,应注意中病即止,以免耗伤机体正气。总之救治中风脑出血患者关键在于平衡阴阳,补虚固摄,醒窍安神,活血通络,统筹兼顾,综合分析,综合救治。因中寻因,法外求法,辨证论治,灵活变通。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m.leqiuxue.com/bylwwx/kdrzo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