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乐求学 >

好好学习 >毕业论文 >

如何提高课堂生“本”对话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课堂生“本”对话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课堂生“本”对话的有效性
摘要:生“本”对话简而言之就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是最普遍、最基础的学习方式。而思想品德学科的生活化、时代性和开放性决定了生“本”对话的频繁性和复杂性。因此,如何提高课堂生“本”对话的有效性,是每个思品任课教师都必须面对和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以能够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充分思考、自主建构和实践应用作为生“本”对话有效性的判断标准,在文本的选择、对话的时机、对话的方式、对话的深入和对话模式方面做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教材文本 思想品德 对话 有效性
        生即学生。本也称文本,是指以教材文本为中心的学习材料的总称,包括教材、学案、试题、图片、视频、网页、实物教具等。课堂生“本”对话就是在教师的引领、启发和促进下,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思考、想象、质疑和创新等形式自主实现知识的有意义建构。它与阅读最大的不同在于从文本中提炼的信息经加工后反作用于文本,是一种互动的过程。是思想品德“具体——抽象——具体”学科理念的学习实践过程。因此,提高课堂生“本”对话有效性就成了新课程在课堂教学方面所倡导的基本价值追求。对实现“轻负高效”课堂有着积极的意义:
        从课程理念而言,思想品德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做负责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而生“本”对话是最为普遍、最为基础的学习方式。是学生依据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建构新知识,从而实现其发展的基石。
        从教材的呈现方式看,思想品德教材的一些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大多隐含在案例、材料中,比较系统具体的知识大多以“相关链接”的形式呈现。这种呈现方式遵循的是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出发,因此可读性教强,为生“本”对话的连续性和长期性提供了可能,但同时也要求学生对文本信息归纳、总结。这样就赋予了生“本”对话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从开卷考的背景分析,学生将面临大量的`、崭新的材料和试题文本,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取有效的信息并快速迁移到学科知识上,是学生能力考查的一大目标,而这些能力必须通过平时课堂上生“本”对话的有效累积、长期的练习才能在考场上灵活、熟练的运用。
        综上所述,提高生“本”对话的有效性是实现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的客观要求;是理解、掌握教材知识的重要条件;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保障。可是本因生动、灵活的生“本”对话往往被“粗略地浏览教材”、大量的图片、资料等阅读、“为活动而设计”的小品欣赏等所代替。这样的生“本”对话无论从知识的获得还是思维能力的培养或是道德品质的养成都与有效教学相去甚远,是低效、无效的生“本”对话。因此,要提高课堂生“本”对话的有效性,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树立新的“教材观”,在教材文本的基础上适当延伸和拓展,体现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作为人文学科的思想品德,其教学本身就应该是开放性的,课堂本身就应该是多维和多元的。在教材文本的基础上添加一些新颖的、真实性和生活性强的学习材料,对教材进行适当地延伸和拓展,不仅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活跃课堂气氛,也体现了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开放性的学科特点,赋予思想品德教学新的内涵。
        例如,在学习《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一节时,笔者设计了“虚拟购物”的教学环节。将事先准备好的食品、学习用品、生活日用品(其中有过期的方便面、盗版的书籍、劣质的文具盒)三类实物分给每个小组要求选购两样,并将选购的方法记录在纸上。然后导出消费者的地位和享有的权利。这样的生“本”对话,跳出了教材的束缚,将实物作为对话对象,把现实生活的真实生“本”对话情境移入课堂,避免了生搬硬套,学生在活动中情绪高涨、各抒己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参与面也很广,并表现出持续的课堂高参与度,使思想品德课的学科价值在对话中不断展现和提升。
        二、找准生“本”对话的切入点,利用情感的亢奋期,让学生主动融入教材。
        由于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和教材文本所要表达的观点之间往往有一定距离,空洞的说教又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教师就要利用有效情境,逐步升华情感,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与文本意境的交汇处,切入主题,从而缩短生“本”对话的距离,实现生“本”对话在认知和情感上的交锋、回应、融合、共鸣。
        例如,在学习《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一节时,有位教师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座右铭引入新课,并对鲁迅做简要的介绍,再请同学们说说鲁迅身上表现出怎样的精神品质?中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还有许许多多让人感动的个人和群体,请例举这些人物并说说他们表现出怎么的精神品质?同学们在表述和举例中已对“爱国”、“为民”、“勤劳”、“勇敢”、“和平”等价值观有了初步的情感认同,感受到民族精神就是由千千万万、古往今来的中国人所承载。此时请学生对话教材文本,归纳出民族精神的含义等知识点。学生很自然地带着求知的渴望,主动融入与教材的对话中。
        思想品德的许多知识要点从文字表达看虽然简单,但所蕴含的意义及其深刻,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道得明的。这节课教师很好地抓住了“人”这一民族精神的载体,从单个的人以及群体的人身上所体现的某种精神为出发点,创设一种情感上的认同、遵从和自豪的氛围,使学生在与教材对话前,为个人所表现出的良好品质迁移到整个中华民族身上做好了铺垫,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纯文字阅读有了生机和动力。因此,这样的生“本”对话容易引发思想共鸣,实现生“本”对话的自主性和有效性。 
标签: 有效性 对话 课堂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m.leqiuxue.com/bylwwx/5v2oz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