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乐求学 >

好好学习 >毕业论文 >

“得寸进尺效应”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得寸进尺效应”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得曼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助手去访问一些家庭主妇,请求被访问者答应将一个小招牌挂在窗户上,她们答应了。过了半个月,实验者再次登门,要求将一个大招牌放在庭院内,这个牌子不仅大,而且很不美观。同时,实验者也向以前没有放过小招牌的家庭主妇提出同样的要求,结果前者有55%的人同意,而后者只有不到17%的人同意,前者是后者的三倍。后来人们把这种心理现象叫“得寸进尺效应”。
        此效应对教育教学有什么借鉴意义呢?下面是笔者的一些拙见,希望能给大家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教师要警惕学生得寸进尺。
        我们评价一个好的班集体,常说“班风正,学风浓”,实际上就是指该班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而习惯是一种稳定的动力定型,源自于相同行为的不断重复。教师只有对学生日常的言行进行不断的重复教育,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如果一个学生作业没完成(或犯了其他小毛病)教师不予以指正,不仅使该生认为是正常行为,还会使其他学生产生错误认识;这样学生就会得寸进尺,下次该生就可能不做作业(或犯更大错误),从而其他学生会受到某种暗示性的纵容去犯同样错误。久而久之,学生错误就会层出不穷,教师工作就会陷入被动。当问题严重时再去改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不仅要花费很大精力,而且学生也会不理解:老师怎么前后不一致呀?“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所以,从小处着眼,细处着手,及时指出学生错误,防微杜渐,才是明智之举。
        二、教师要善于自己得寸进尺。 
        心理学认为,人的每个意志行动都有行动的最初目标,在许多场合下,由于人的动机是复杂的,常常面临各种不同目标的.比较、权衡和选择,在相同情况下,那些简单的目标容易让人接受。另外,人们总愿意把自己调整成前后一贯、首尾一致的形象,即使别人的要求有些过份,但为了维护印象的一贯性,人们也会继续下去。掌握这一理论,对教师工作很有帮助。例如:一个学校刚为某项工程捐过款,上级又号召为残疾儿童献爱心,农村学生的家庭本来就不宽裕,短时间内再次捐款肯定有难度。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做的:他郑重其事地将第一次捐款情况在班里进行了总结,对捐款的学生进行了大力表扬,树立他们富有爱心的良好形象;然后宣布此次捐款活动及意义。学生们有的内心虽不太乐意,但为了维护自己富有爱心这一形象,也都踊跃捐款,任务得到了圆满完成。在引导学生订阅报刊杂志时,教师同样采用了此方法,效果也非常好。
        上述的心理效应告诉我们,要让他人接受很大的、甚至很难的要求时,最好先让他接受一个小要求。一旦他接受了这个小要求,他就比较容易接受更高的要求。这一心理效应同样可以应用到教学中:一位教师接了一个新班,发现一些学生不会写日记,便和学生商量,每天日记写三句话,学生想,三句话不难,便欣然同意了。过了一段时间,老师又提出把每天的日记加两句,学生觉得不就是加两句吗,也同意了。就这样,三个月不到,学生日记就达到了每天300字。几乎每个班都会有一个特殊群体 ——困难生,他们的行为习惯和行为基础都比一般学生差,在转化这些学生时,也要善于运用得寸进尺效应进行引导,使之逐渐转化;应贯彻“低起点,小步子,勤表扬”的原则,注意找准学生转化的切入点,步子不可太大,做到提一提目标,拉一拉人,还要注意有足够的耐心去反复抓、抓反复。
        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果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能恰当运用心理效应,不仅能提高教育工作的艺术性,而且会增强教育教学的效果。愿更多教师投身到心理知识的学习、研究、应用中来,将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干得轻松一些、快乐一些、效果更好一些。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m.leqiuxue.com/bylwwx/15rk2m.html